继续杭州旅行。
今天的故事依然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“南端第一镇”:塘栖古镇。
作为古运河上重要枢纽,塘栖古镇曾经极其富庶。穿城而过的官塘与京师联系密切,从1751年起,乾隆皇帝数次下江南,半数以上的时间都要在这栖镇南岸的皇家百亩行宫里住一住。18世纪中叶,塘栖镇的繁华程度达到顶峰。
从那时起,古镇上陆陆续续出现了数家老字号,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小吃,是皇家“钦点”的贡品,它就是:糖色。
在当时,这是一种很奢侈的小零食。江南人管它叫“蜜饯”,北方人称之为“果脯”,还有一些地方名“凉果”。话梅、果丹皮都属于蜜饯的范畴,至今仍是很多人的牙祭之爱。
江南水乡,瓜果丰盛,梅子尤其味美。但也正是由于江南的气候太过于湿润温暖。所以很多的蔬果都难以长久保存。比方说杨梅这样的稀有水果,一年只产一季,一季只上市几天,一旦摘下来,隔夜就失去其鲜甜的口感——直到有一天,塘栖镇上来了一个叫吕需的人。
吕需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,明代一书生。此人小有才华,却屡试不中,后游移于吏政与文人之间,一生碌碌,仿佛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。直到他30岁那一年,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,去了一趟京城。
他在北京拜见了当时的内阁首辅,相见甚欢,当地的朋友拿出朝廷赏赐的贡品来招待,它就是传说中的北京的果脯。吕需惊奇地发现,这本是容易腐烂的新鲜果子,晒干抽取水分添加蜂蜜、糖盐腌制之后,居然可以如此长久保存。随即,吕需把这种技术带回了江南。
本是为了助益百姓,却不想是这么成功——
此后数百年,蜜饯在塘栖古镇的市面上常盛不衰。直至今日,“塘栖蜜饯”依然是塘栖镇乃至浙江市鼎鼎大名的“百年小吃”代表品。
只是,吕需此人喜好游乐,实在不是一个做生意的料,所以直至他去世,也没有把蜜饯做成一个独立的家业传与后人。就这样,到了1800年,“汇昌”、“聚源昌”等糖色铺子相继横空出世。
汇昌老字号的前身是一家普通的货栈,由三位宁波人合伙创建。
说到宁波人,我就不得不竖起大拇指。我曾经去宁波旅游,在“宁波帮博物馆”受到极大的震撼,宁波人在近现代史上的商业成就,简直令我大开眼界。他们创办了中国的无数个“第一”,就连北京同仁堂都是宁波人创立的。宁波人非常善于发现商机,也非常善于用人,在生意之路上,他们精明而本分,沿着京杭大运河由南至北,到处都是宁波人的身影。
甚至有一种说法是“宁波人发明了上海人”,在今日的老上海人中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宁波的亲戚,在上海近代发展史上,宁波人为这个城市的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(据说)今上海户籍的居民中,有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宁波人……
言归正传。
得益于“京杭大运河南大门”的优势,塘栖古镇的水北街夜市在明清时期渐渐热闹起来,而比夜市更热闹的是香市。每逢清明节前后,隔壁苏州、湖州、嘉兴等地的大批香客会沿着水路去杭州进香,而他们的夜泊之处,正是塘栖镇。事实上不仅仅是清明节前后,平日的过客停船住宿也都会选择塘栖。
人们发现,南来北往的香客们除了上香这头等大事外,尤其喜欢的就是水北街上的零食和甜食。码头附近到处可见提着汽油灯招揽船只的伙计,而挽着篮子、担着货架的蜜饯小贩生意尤其好。
只不过,此时塘栖蜜饯依然是散户型的售卖方式,并不成体统。于是,我们前文提到的这三位宁波人,合起伙来在塘栖镇干了一件“大事儿”。
要做就做大。宁波合伙人联合了数十位股东,创立了一个大型的糖果铺子。豪华装修、电灯照明、玻璃罐子储存糖果,堪称“塘栖第一糖(堂)”,并首创了“糖果博览会”……这一举动,从此稳定住了塘栖的蜜饯生意,也打出了“塘栖蜜饯”的名号。
而后汇昌的生意越做越大,清代道光和光绪两位皇帝都曾钦点他们家的蜜饯为贡品,直至上世纪初叶,汇昌仍是清朝内务府指定的专用供货商。
至1945年,汇昌的员工已有百名,房产近百间,货柜上千只,除了蜜饯,他们还卖起了茶叶、藕粉和蜡烛,并拥有自己独立的作坊。在近十年来的塘栖古镇旅游业开发过程中,镇上的百年老店包括汇昌、聚源昌等糖色铺子再次“翻红”,也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充了新的内容。
杭州旅行还在继续,下一篇游记预告:塘栖古镇上的传奇故事(三)。记得关注我,记得来看。
我是大红姐姐,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,职业旅行玩家,专注小众玩法,分享冷门目的地。旅行不是一种态度,而是生活本身。